
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全国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城市,拥有800万人口和8467平方公里的土地;武汉雄踞长江中游,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地理格局;武汉地处中国腹地,是全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的重要枢纽;武汉是中国著名的江城和水城,水城总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里;武汉是白云黄鹤留佳话的故乡。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 38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主要有鄂军都督府旧址的复原陈列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史迹陈列楼和议员公所三组建筑,是武汉地区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建筑形式,颇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但总体布局仍然强调中轴线,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整体建筑分为主楼、院落两部分。占地28.1亩,建筑面积6139㎡,规模壮观。主楼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红色楼房。它直接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其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两侧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门前门廊突出,屋面中央有“圭”字形钟楼,其设计新颖,工序复杂,做工精湛,是近代建筑史上的佳作。
宜昌,远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距今约20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二十纪50年代以来,在宜昌市点军区李家河、紫阳河一带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以及白庙子、清江滩、中堡岛、小溪口等数十处古遗址和文物,充分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夏商时,宜昌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那时宜昌就建成城邑。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使宜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2281年。其间,宜昌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治所,曾经使用过夷陵、西陵、峡州、宜州、拓州、东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二名。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一是旧志所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又因其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称。自东晋分夷陵西境置宜昌县,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之名沿袭至今。
宜昌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发展旅游,促进全市发展,在宜昌城市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实施“三大目标、四大战略”,通过实施三峡开发战略、区域一体化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宜昌初步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和长江沿线重要的经济强市。特别是在“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中提出,农业抓六大特色产业,工业抓六大优势产业,把旅游业办成全市的支柱产业。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全市旅游行业以邓小平同志旅游经济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实施三步走战略,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2003年把宜昌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5年把宜昌基本建成全国一流旅游名城;2010年把宜昌初步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宜昌历史悠久,早在10、20万年以前,“长阳人”就在清江流域一带活动;4、5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宜昌繁衍生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万人传颂的王昭君就诞生在我们宜昌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宜昌市(城区)古称“夷陵”,因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烧夷陵,置南郡而得名。至今已有2280余年历史。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宜昌人民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饱受战乱之苦,1949年7月,这座千年古城获得新年生,成为鄂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宜昌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举世闻名的三峡水电工程的新建,给宜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宜昌市(城区)一跃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旅游、水电明星城市。